上午去听了一个上午的课。前两节是我们学校的张校长和上一任教研员孟老师的课。后两节是请的专家余映潮老先生。或许是因为余老师先生的缘故,前面张校长和孟老师的课都侧重了教学方法的指导。张校长一堂课学习了两篇小说片段,一篇在通过预习之后,利用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进行交流,并加以完善和补充。然后根据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。张校长在选材上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,一篇外国的,一篇中国的,一篇是现代的,一篇是古代的。最后总结了两篇的不同之处。整体来说注重学生自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。孟老师选择了一篇课文,思路非常清晰,通过三个大的缓解,帮助学生学习在说明文中提取信息、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。看起来是一篇文章,但是也利用了一篇补充资料。
后面两节课,余老先生完全颠覆了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模式,不知是因为我才疏学浅还是,总之,没听懂。老先生的指令发出去,孩子们也难以领会。学生做不到的就干脆直接出示。没有创设情境、没有巧妙过渡、更没有什么所谓的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。或许是我真的思维跟不上了。
下午回来上课。最后一篇课文,因为是略读课文,带领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,把生字的学习完全交给孩子们。敬晗成了第一个小老师,带领大家为生字组词,各种形式的认读,还挺想那么回事。而且不仅仅是带领大家学习,还注意了同学们学习的状态,最后做了点评。
后两节课紧锣密鼓的批作业:午写本、日记本、语文园地、字帖。二百本作业批出来,反馈出去也就到了放学的点。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,孩子的词汇量还是小,理解有难度。课堂上讲了“恍然大悟”的意思,可是用到说话上,还是漏洞百出,词不达意。看来还是不理解啊!平时不读书,不善于在正式场合的表达,家长没有引导的意识,出口就是土语、口语。这是目前孩子们面临的一个大难题。
评论